首页

女S论坛

时间:2024-04-30 03:51:20 作者: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侨海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浏览量:35495

  中新网上海4月11日电(记者 范宇斌)近日,“2024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团”来沪参观交流。在为期4天3晚的参访活动中,近150名香港青年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体验内地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国情知识和国家最新发展情况的了解。

活动现场。 包达三基金会供图

  从上海浦东展览馆到上海交通大学,从外滩、城隍庙到迪士尼小镇,香港青年表示,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他们深入探索上海的多元魅力,每一处都蕴含上海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底蕴,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尤其是“做一天上海人”活动,让他们走进上海家庭、体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互动交流感受上海本土文化魅力,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香港青年梁钧宜2018年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求学,如今在沪创业。梁钧宜说:“很多香港学生对我大学期间能在上海创业非常感兴趣,我将上海对港澳青年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广阔的创业空间和他们分享,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更加坚定他们考取内地大学,前往内地发展的想法。”

  港生潘同学说,5年前,他曾经来过上海。“再次踏入这片土地,我深感变化之大,很多基础设施更新迅速,新的设备和建筑层出不穷,让我深刻体会到内地发展的活力和速度。我对于港澳学生入学内地的政策非常感兴趣,内地有丰富的资源,我也会鼓励身边的同学们抓住机会,来到内地丰富人生经历。”

  港生林同学表示,希望有更多机会与上海人进行深入交流,更深入了解海派文化。“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与内地学生面对面接触,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与内地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为沪港联通发展出一份力。”

  据悉,“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计划”是包达三基金会于2016年开展的青年交流品牌活动,至今共带领约400名香港大学生前往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交流、学习,2023年被纳入“港澳青年看祖国”系列活动。

  包达三基金会理事长包鸿勋表示,活动初衷是让香港青年学生更多地了解上海的生活、文化和国情历史,融入国家发展。“我觉得这种双向交流很有意义,我们今后将组织更多香港青年到访内地。”(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昆明开展糖尿病义诊 免费提供1万套动态血糖监测设备

“防治学生欺凌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欺凌的隐蔽性和不对称性,基层落实防治学生欺凌,做到有效的事前预警干预仍有多重难题。”刘艳在调研中发现,相关政策制度更多在宏观层面上的原则指导,还亟需在微观层面得到有效落地和执行。

“接近‘第二岛链’,解放军在练这个战术”

清明假期,小文特意从通州赶来,感受到了望京有多“宠粉”。他发现,几株姿态优美的海棠树下挂着拍照攻略,写明了角度和光圈、快门参数,摄影“小白”也能拍出美图。他定格下了绝美一幕:暮色中,粉紫色花溪如梦似幻,超甲级写字楼“钻石灯笼”作背景,都市繁华和自然之美交融。

“点读机女孩”的病情不是肆意炒作的题材

全面叛乱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彻底解放西藏人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平息叛乱。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5月31日,中央批复西藏工委《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按照“边平边改”的原则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行改革。从此,雪域高原日月换新天。

【杭州亚运会】中国队包揽女子蹦床金银牌 冠亚军是“同频”室友

左图为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中间图为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右图为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中方谈美方抛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包藏祸心

这里是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有著名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还有“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得益于厦门数十年如一日对生态的保护和规划,与这些珍稀物种来一场“美丽邂逅”,已不算稀罕事。

相关资讯
活力无限的中国“多点开花”擘画新图景 为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蓄势聚能

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准确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为及时研判、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当前,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例如,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融合多维环境数据,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性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下主要鱼种的动态监测与识别。运用浮游植物智能鉴定系统,实现藻类的AI图像识别与统计分析,显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鉴定效率。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协同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态环境治理装上了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顺风耳”,提供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的“智慧脑”“灵巧手”,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

热门资讯